加工贸易政策成为企业“解表猛药”

分享到:
点击量: 290947
   7月份出口退税下调,由11%下降到5%,本属劳动密集型的塑料行业利润率不足10%,三个多月的时间计算下来,毛利率减损50%以上,一半以上的订单不得不取消,塑料加工员工从900多人迅速裁减到500多人……这是记者近日在台资企业华夏塑胶(中山)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的情况。

  企业感受“生死考验”

  人民币升值、7月份出口退税调整,紧接着国家对列入限制类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,这一系列如“暴风雨般”的激进政策,被业内广泛认为是加工贸易的“休克疗法”,如同一剂猛药,强迫为加工贸易企业“驱寒解表”。

  记者了解到,本次政策调整对我市玩具、服装、家具、塑料制品、五金制品等传统产业影响巨大,相关数据显示,本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后,我市出口企业加权平均退税率由13.2%下降为11.1%。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,我市受影响企业全年须缴纳的保证金高达12亿元人民币。

  以华夏塑胶为例,实行台账实转后,如果以半年的合同为一期,上交银行保证金达到450万元,如果向银行借款,一年的利息将会达到100万元,不仅让利润空间压缩,而且也让资金链顿时拉紧,以前每个月要出口100多个货柜,顿时减少了一半。

  “有冲击才会有新生,政策的急速调整给企业做了一个**的体检。”东升一家具公司负责外贸的经理告诉记者,从这场“高层变革”的思路中,企业不仅看到了自身存在的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,也深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种“生死考验”,逼迫自己向价值链的两端转移。

  亟须产业配套政策

  据了解,为应对这场考验,许多公司之前的运作方案被公司高层再一次否定。港口一家具生产商告诉记者,该公司贴牌生产几乎被完全取消,改为授权品牌制造,设计理念、产品装备、研发以及市场开发理念等方面的合作,自身品牌研发被摆在了首要位置,同时,高层决定将承担引导节能、环保等方面的责任。

  “转型并非一日之功,相信国内无论是塑料行业还是其他的玩具、家***装等,都还处于资本积累的阶段。”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邱晓明副教授告诉记者,政策调整让公司感受到了升级压力倍增,公司可以通过改善设备的自动化程度,简化流程等方法提高产能和效率。但任何企业当前都会面临营销成本、硬件提升、品牌宣传、人才引进等的限制,出台相应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政策已正当其实。

   政策背景

  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,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,优化出口商品结构,抑制“高耗能、高污染、资源性”产品的出口,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,减少贸易摩擦,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,经国务院批准,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商务部、海关总署已于6月18日发布了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》,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,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。

  银行保证金台账“实转”管理

  是指从事进口料件属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和C类企业,在按规定办理银行保证金台账时,将保证金存入海关在中国银行设立的指定账户。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加工出口并办理核销后,中国银行凭海关开具的台账核销通知单办理保证金退还手续,并按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。对在合同规定的加工期限内未能出口或经批准转内销的,海关应及时通知中国银行将保证金及利息转为税款和缓税利息。

*新资讯

1